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 |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思想体系

2017-10-02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识性、可以载入史册的理念、思路和方略,这些“关键词”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四梁八柱

  • 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治国理政的根本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

  • 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治国理政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治国理政的精神引领,是四个自信

  • 治国理政的国际战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治国理政的领导保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 获取《瞭望》十九大系列报道,关注瞭望微信

引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思想体系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元 程姝 陈燕 张康喆 


  一本中国书籍在海外的发行创造了“40年来没有出现过的盛况”。截至2017年6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海外出版三年来,以22个语种、25个版本、625万余册的发行量覆盖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一个个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战略部署与创新实践中,这些观点鲜明、话风鲜活的语句,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球人口规模最大国家迅速繁荣崛起的“秘密”,刷新着世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新认识。


  回望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时,中国刚刚走过21世纪第一个十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摆在眼前的既有“发展的问题”,又有“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转型加剧,利益格局分化,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国际秩序深刻变革……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


  在这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由“中国梦”开篇,从作风建设和重拳反腐突破,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五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书愈发清晰、路线图不断升级。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与中央高瞻远瞩、科学严密的治国理政方略密不可分。”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副教育长韩庆祥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识性、可以载入史册的理念、思路和方略,“这些‘关键词’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四梁八柱’。”


这就是:

  • 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治国理政的根本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

  • 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治国理政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治国理政的精神引领,是四个自信;

  • 治国理政的国际战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治国理政的领导保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五年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所取得的,是由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保障的,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坚定前进的,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感召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这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时代和历史方位发生了转变。


  “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回应人民的关切,指引未来的方向。”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刘海涛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立足于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怀着对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涵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强力动员。五年来,中国梦已深入人心。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根本主线,实现了奋斗目标的新升级。”韩庆祥说,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并阐明了这一目标愿景的内涵、实质,指明了实现路径,体现了我们党始终高瞻远瞩、把握未来的战略眼光与历史自觉。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中国梦是共产主义理想在当前中国发展阶段的时代表达,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国家治理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立了中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具体坐标。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承担并实现这一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也是当前最容易为国人认同,最容易形成共识、凝聚人心的目标。”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认为,“中国梦”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兼顾和包容了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国人利益的最大交集,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共识,能够焕发出实现共同理想、共同目标所需的强大凝聚力。


  “中国梦提出以来,人们的认同度越来越高,理解也越来越全面深刻。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日益丰富、谋篇布局更加成熟完善。”刘海涛说,中国梦是强国梦、是复兴梦、更是幸福梦。从国家层面来看,大国的成长,可以由量来积累,强国的崛起,必须靠质的变化。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提出8个“更”,鲜明指向了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


▲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小学领到营养午餐的孩子们(黄孝邦摄/本刊)


  “另一方面,用占世界7.2%的土地让占世界人口20%的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成功的中国梦,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在辛鸣看来,中国梦蕴含着浓厚的文明底色,为“让世界变得更好”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图景,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治国理政的根本主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主题。”韩庆祥说,十八大以来,中央治国理政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理直气壮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道路决定命运。“一代代中国人的探索与实践证明,要想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必须选择这条道路,必须始终坚持这条道路。”戴焰军说,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的成果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中国才能走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复兴之路。


  “每个执政党都要治国理政,都有治国理政的总目标,我们党的目标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制度。实现这一目标唯一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刘海涛说。


  “‘坚持’的实质,就是坚守本质,不忘‘老祖宗’,不忘‘初心’。”韩庆祥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又继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地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飞跃。”


  他具体分析说,在认识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有新深化;在理论上,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飞跃;在实践上,与时俱进地为“四个伟大”实践提供了新指导;在话语上,致力于建构中国哲学科学新话语;在世界上,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新文明;在信仰信念上,为坚定自信丰富新内涵。“这意味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把握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现在,身处“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个人口比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数还多的国家,一个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宗旨的政党,面临着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美好、加速推进现代化新征程的全新考验。即将开幕的十九大,将为此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 安徽省合肥市音乐书店保罗的口袋1912店免费向市民开放借阅(郭晨摄/本刊)


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


  为政之道,首在心系人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根本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戴焰军说,“一切为了人民”,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目的。


  “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要求、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换句话说,也只有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梦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五年来,从黄土高坡到云贵高原,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地震灾区到祖国边陲,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时刻将住房、就业、养老、教育等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放在心头,把人民的“福祉”作为担当,践行着带领13亿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所有这些,无不诠释出人民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清晰地勾勒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人民至上”和“民生逻辑”的执政情怀。


  “‘一切为了人民’这一核心理念有三方面内涵。”韩庆祥说,首先,是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体,一切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我们党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党的兴衰成败在人民,应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二,是把人民当做目的,一切为了人民。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发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公平正义,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文化领域,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第三,是把人民当做标准,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五年来,从推进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的务实举措,到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再到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食品安全、住房、养老等突出问题,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


  数据显 40 38292 40 15288 0 0 3170 0 0:00:12 0:00:04 0:00:08 3170示,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2012年减少5564万人,平均每年减贫近1400万人。到2020年,剩余的4000多万贫困人口将要实现全面脱贫;截至2016年底,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截至去年11月,全国共救助城乡低保对象6053.4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2016年倍差为2.72,比2012年下降0.16……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价值尺度。”韩庆祥说,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更多的是面对发展起来后的问题,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来处理各种矛盾关系。


  不断满足民生新期待,就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如今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辛鸣说,未来仍要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真功、求实效。


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5年2月11日,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喜迎新春联欢茶话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的主题,构成了一条清晰的线索,这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渐次展开;展现出一个系统的纲领,这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构架。“四个全面”构成了这4次中央全会的主题,构成了5年来治国理政的主线,构成了新的发展阶段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新的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梦想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进行新的长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在这一实践背景下彰显出巨大的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要全面发展。到2020年,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确保决胜全面小康,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首要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依法治国,着眼促进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一“破”一“立”,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源源不断提供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和命脉。长期执政对党的考验是严峻的、全方位的,党面临的各种危险是现实的、紧迫的。只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总起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这是走向民族复兴的固本之道、破障之道、兴旺之道。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我国发展新特征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抉择。


  国防大学教授颜晓峰说,“四个全面”明确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具体回答了“从哪里来”、深入回答了“往何处去”、科学回答了“怎么去”等根本问题,抓住了我国治国理政的最根本方面,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新方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顶层设计,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根本抓手,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根本路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绝非话语的简单并列与排比,贯穿其中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清醒的忧患意识与自觉的责任担当。”辛鸣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是必需,非“全面”不足以成事,非“全面”也不可能成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是总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主要领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过程中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深化了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丰富了总体布局的内涵。”韩庆祥说。


  “如果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那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这棵大树上结出的丰硕果实。”颜晓峰认为,“五位一体”构成“四个全面”的历史前提和战略基础,从这一历史前提出发,“四个全面”得以提出和展开;依据这一发展战略,“四个全面”紧紧围绕正确方向向前推进。协同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的创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大亮点。


治国理政的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


  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需要发展理念的引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全局变革,力争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我国发展起来整体转型升级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继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根据当今中国实践发展新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大国成为强国,而提出的。”韩庆祥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由大国成为强国的发展之道。


  “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辛鸣认为,当前,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从“体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的关键时期,五大发展理念正是推动这一历史性转变的指导思想,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正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了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刘海涛说。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越是接近目标的冲刺时刻,越需要客观审慎的冷静与放眼长远的胸襟。当前的中国既有“发展的问题”,又有“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世界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也逐渐在中国出现。比如,生态环保问题、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不平衡的问题等等,都需要正确处理。


  “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实现发展。那么,本着什么样的理念来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着发展的规律。”戴焰军说,无论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还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无论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还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标定出了中国发展的路径,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以现实问题为牵引,体现当前与长远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市场与政府的统一、对内与对外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国内外实践发展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也是为解决今天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而开出的药方,还是未来使中国由大国成为强国的发展之道。”韩庆祥说,五大发展理念,关乎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基础、发展空间、发展目的等发展全局和根本,又涉及当今我国发展的短板,引领着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放眼中国未来,“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要解决怎么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它不仅为实现全面小康,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遵循”,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说,五大发展理念将在中国现代化的“后半程”,为中国发展方式的变革、发展优势的厚植提供强劲动力。


治国理政的精神引领:

四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的命题,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


  “‘四个自信’的提出,对内可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对外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四个自信”是我们实现战略目标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引领。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向我们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当今中国已经到了一个需要自信、也能够自信的时代了。


  之所以如此说,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二是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各种挑战;三是从我们自身看,仍有些人甚至包括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的道路和制度缺乏信心,使得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必要。


  “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戴焰军说,“坚定‘四个自信’,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思想真正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不可动摇的大目标上。”


  当今中国也到了一个能够自信的时代。何以自信?这来自于对道路的坚定不移,对理论的持续创新,对制度的日臻完善,对文化的薪火相传,发展的实践与巨大成就,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气所在。


  “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让我们有资格自信,对我们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保持自信,彰显出一种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辛鸣说。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用优异的发展成绩单,为其他国家探索和坚持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自信。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正确方向上前进,将“自信”标注于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引领着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四个自信”彰显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坚定“四个自信”还要靠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


  在戴焰军看来,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 中国歼-20飞机进行飞行训练(杨军摄/本刊)


治国理政的国际战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治国理政不仅要安排国内战略布局,也要谋划国际战略布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国外交,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念,为人类对更好制度的探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国主张,是习近平外交的关键词、高频词。


  “在我国发展起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大国成为强国的关键阶段,国际关系、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国关系进行着深刻调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也在发生变化。”韩庆祥分析说。


  客观来看,当前人类社会的大发展大变革伴随层出不穷的挑战和日益增多的风险,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一些国家对我国围堵打压也日趋激烈。


  “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世人对未来既期待又困惑。发展中的中国也遇到了很重要的问题:全球化向哪里去?”在李君如看来,“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住了时代主题与潮流并没有变,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在国内治理方面取得进展,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联合国为舞台,通过对话协商,提出自己的方案。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也是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目标。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国际战略正在对世界产生着积极效果。”刘海涛说,与人类历史上的“大国崛起”不同,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注入了一股正能量。从APEC北京会议到G20杭州峰会,再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次次中国主场外交活动持续向全世界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正在努力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韩庆祥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战略思维,既在根本原则问题上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又积极主动作为,创造性提出以“正确义利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创造性提出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力求使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站到引领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全新高度。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对待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推动世界发展,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思考的重要问题。”辛鸣说,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越来越成为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方式,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不仅通过全球治理营造更加公平正义的全球秩序,为中国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向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思考,为中国梦连接世界梦建起坚实桥梁。


  “中国是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共同走向现代化。”李君如说,这一倡议,也是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拓展,既造福于沿线国家,也有利于促进我们自身现代化。


治国理政的领导保障: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我们实现目标的重要政治保证。”戴焰军分析,要实现中国梦,最重要、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因此,必须先把党的问题解决好,把党自身建设好。


  首先,面对艰巨任务、复杂形势、各种挑战,全党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关系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关系党中央权威、关系全党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大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大事。


  同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韩庆祥说,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制定和落实八项规定入手,“打铁还需自身硬”、“从高级领导干部做起”、“抓好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文化强党紧密结合,相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着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纯洁党内政治文化,管党治党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创造积累了新的经验。


  五年间,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问题导向,刀刃内向、自我革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坚持管党治党、严字当头,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担当。


  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先导,不忘初心,补足精神上的“钙”,从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用全党的共同理想取代各种潜规则,用先进的政党文化取代圈子文化,用纯洁的党内关系取代不正之风。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增强。


  全面从严治党,靠制度治党来保障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五年来,完善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建党的刚性规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新的更高阶段向纵深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始终牢记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正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使得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LW


刊于《瞭望》2017年第40期

延伸阅读

瞭望 | 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推向纵深?

☞ 瞭望 |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境界

☞ 八项规定这五年,落实情况如何?

☞ 梳理|十八大以来我国22项重大工程

☞ 综述|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大工程巡礼

☞ 瞭望丨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

☞ 瞭望 |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学

☞ 关注瞭望微信,回复“十九大”获得系列报道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