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研丨职教弱势地位如何改变?

2015-11-19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瞭望

▲青海投入9.6亿元发展藏区职业教育(11月5日摄)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诸多困局,其深层次原因都和技术人才社会地位低有关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一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产教结合、招生就业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由于产业转型升级还没有完全到位、传统观念中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低等多种原因,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弱势地位尚未根本改变状况,师资缺乏招生困难、脱离企业需求等发展瓶颈有待实质性破除。

  

  业内人士建议,要细化实施举措,落实顶层设计,以支撑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制造强国转变。

  

招生排“末位”

生源无“学霸”

  

  虽然近年来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国家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也越来越大,但职业教育“二等公民”的地位尚未根本改变

  

  在深圳从事职教多年的现吉安职院院长钟江生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不足和风险,是职校生的来源和未来岗位对其的要求之间反差巨大。


  从高等院校招生顺序上说,先是一本再是二本、三本,排到末位才是高职;从高中招生上说,先普通高中后职中,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基本上也是按这个顺序从高到低。


  这种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司空见惯,由此家长和学生必然把职业教育学校作为最后选项。

  

  钟江生说:“不能说我们职校招进来的分数偏低的学生都是所谓的‘学渣’,但其中绝没有‘学霸’。”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企业需要更多的综合素质较高、既有理论又有实战技能的毕业生。

  

  “宁在普通学校哭,不在职业教育里笑。”吉安市教育局副局长黄晓园感叹,由于传统观念,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歧视随处可见,由此导致职业教育的招生困境:一些职业院校在其他学校扩招的背景下已近无人可招,新生报到率甚至不到一半。吉安高级技工学校在校生从上世纪90年代的1万多人下滑到去年的不到400人

  

  瞭望记者在江西多所职业教育院校了解到,招生难成为难以承受之重,挤占了学校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部分院校从校长到教师层层下达招生任务,有的甚至把招生业绩作为干部选拔的标准。

  

  “走遍千山万水,深入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招生工作口号,折射了当前职业教育学校招生难的境况。“在很多职业教育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招生业绩远比教学质量重要,招生厉害的人收入高、提拔快。”江西新余市教育局职成科科长易健儿说,把职业教育院校从招生的压力中解脱出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成功了一半。

  

  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处长向云认为,职业教育招生难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技术工人整体薪资水平低、社会地位不高


  和德国、瑞士、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我国技术工人工作环境参差不齐、待遇保障水平低。因此,年轻人就业首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即便去企业也希望从事管理岗位。

  

  学习考察过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助理王逢印博士介绍说,在德国约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因为国家尊重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都很高。“正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作支撑,德国才会在诸多技术领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他说。

  

校“热”企“冷”

校企“热”学生“冷”

  

  职业教育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企业提供技术型人才,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训实习都需要学校与企业密切配合。

  

  但本刊记者调研了解到,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企业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虽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但能够建立长久稳定合作关系的不多;学校与企业互动少,企业的优秀骨干到学校授课指导实操较少。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更为突出。

  

  ——校“热”企“冷”。


  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陈少华坦言,一部分校企合作是“政府驱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政府从地方经济发展考虑强力推动产教融合,学校为了生存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但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致使部分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协议纸面上。

  

  ——校企“热”而学生“冷”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为本地光伏企业赛维、瑞晶公司分别开办了订单班,结果两个班68名学生无一到定向企业就业,都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了。


  前几年,吉安职院与当地一家企业开设订单班联合办学,企业在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实训基地、为学生设立奖学金,但毕业时一个班只有2人留在企业工作。吉安职院院长钟江生说:“煮熟的鸭子飞了,企业竹篮打水一场空,自然缺乏后续合作办学的动力。”

  

  ——企“热”动机不纯。


  多数企业选择和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目的是为了补充一线高素质操作技工和培养未来管理骨干,但少数企业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订单密集时用工短缺的“急就招”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就坐落在新余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园区有瑞晶等多家光伏企业。王逢印说,校企合作中一些企业和学校的目标不一致,少数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订单多、用工紧缺时就要学校安排学生顶岗。“现行的校企合作没有给企业带来明显的好处,所以有的企业就打小算盘,只要学生在企业干三个月,他们投入一些也不吃亏。”

  

  职业院校人士分析认为,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生产秩序,增加运行成本和安全风险。


  而且,我国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大多数企业需要的是技术熟练的普工,缺乏为产业升级储备技术人才的战略眼光。另外,我国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

  

  “企业天然就是追求最大利润的,没有法律的强制要求,对责任义务多、回报少的校企合作自然缺乏参与积极性。”江西医药学校校长阳欢认为,现行的校企合作中没有给企业带来明显的“好处”,学校和企业尚未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利益共同体。

  

  采访中,许多职业院校把多数企业无门槛用工视作职教招生就业难的又一大原因吉安市人社局副局长柯柏云说,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线操作简单,培训十天就能操作上岗,无需了解技术原理和全流程业务。

  

  从事集成电路板生产的红板公司总经理文伟峰说:“我们企业的普工分四类,一类是操作搬运类岗位,主要招聘农民工;第二类是产品检验类岗位,偏向招技校生;第三类是数控设备操控类岗位,招收技校、中专、大专生;第四类是专业技术类岗位,需要通过在企业半年以上时间的实际操练才能胜任。”

  

  协讯电子负责人张小健说,企业对基层员工的文化素质是没有太高要求的,一般的操作岗位经过一周培训就可以上岗了。职校中专生和社会招聘的农民工在操作技能上没有太大差别,但前者管理素质提升的空间肯定更大。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制造水平、加快创新步伐的重要时期,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术人才既是当前所需,更是长远必须。

  

  接受记者采访的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企业界人士认为,国家已经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定了科学的顶层设计,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但要让这些目标落到实处,仍需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改革完善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提高一线技工等人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诸多困局,究其深层次原因都和技术人才社会地位低有关。”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奕珊建议,通过提高技术人才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引导社会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确立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职业人才的观念,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扎实的社会基础。

  

  ——进一步落实教育体制改革要求,通过招生制度改革鼓励优秀的生源进入职业教育,通过办学体制改革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


  钟江生说,加强职业院校的建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采取实质性的措施推动部分普通高校从培养“万金油”型毕业生转向从事职业教育。

  

  多名职业院校负责人建议,正在进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应专门研究制定职业院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不以高考分数作为职业院校招生的唯一依据,扩大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权,不拘一格选人才。

  

  ——依法明确职业教育的主体,制定和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出台操作性强的激励政策,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尽管目前多数企业用工无门槛,但它们又都要花费时间、财力对员工开展岗前岗中的培训。如合力泰公司正在创建企业职工大学,员工完成学习培训的积分与绩效挂钩。


  陈少华对此建议,广泛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同时把企业自主进行的培训与职业院校的教育相结合,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让工人到职业院校进行培训,有效利用职教资源。

  

  一些企业界人士反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在一些地方找不到实施的具体办法,建议完善政策的实施细则,如明确提供实训设备场地和师资、接收多少名职业院校学生实训、招收多少名职业院校毕业生等可享受多少额度的税收减免、政府奖补等。

  

  “什么时候领导干部们愿意把孩子送到职业院校上学,职业教育就成功了。”柯柏云说。LW


记者丨刘菁 沈洋 邬慧颖

刊于《瞭望》2015年第46期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欢迎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