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爽直播崩溃,我看到了她的矛盾与挣扎

ayede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2-05-30


郑爽又又又又又又又上热搜了


八月二十一日晚间,恰逢郑爽生日,其以首次直播带货的方式与粉丝一起庆祝生日。庆祝方式新颖且也能为粉丝带来福利,但没想到的是,此次直播却发生了意外。


不满意两位助播在一旁的推广、请两位助播离开、现场情绪失控甚至哭了起来……一场本应开心热闹的庆生兼带货直播,最终以意外结局收尾。


一时间,#郑爽直播#、#郑爽情绪#等话题迅速冲上了微博热搜榜,有人不解郑爽的情绪转变,有人责怪两位主播忽视郑爽的感受,而两位主播和郑爽对于直播当中的细节和坑位费的口径也不大相同,在这里不予以定论。



粉丝的声援、路人的谩骂都铺天盖地地涌向了这个刚满29岁的女演员,“古怪”、“激进”、“敬业”,当这些似乎与当年的楚雨荨毫不沾边的标签在郑爽身上越堆越多时


我慢慢地看到了一个矛盾又挣扎的灵魂。


对于演艺生涯,郑爽是矛盾的。


4岁开始登上舞台,5岁学习钢琴、长笛、舞蹈,12岁独自外出读书,16岁,跳级考上北影,18岁出演《流星雨》的女主角,似乎在少年的绝大多数时间,成为演员的梦都是她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不久后,这样的追寻的状态却在成名后急转直下,谁都没有想到,“不敬业”竟成了她往后最为人诟病的标签。



放剧组鸽子、不在乎自己电视剧的收视率、甚至在直播中坦言,如果能当网红便愿意放弃演戏。



一边是少年沉甸甸的梦想,而另一边是毫不珍惜的轻慢,这样的转变是让人难以理解的,而某次节目对郑爽母亲的采访,似乎为这剧变提供了答案。



母亲在采访里说到,自己年轻就渴望从事演艺事业,而这“未达成”的遗憾便从小倾注在活泼可爱的郑爽身上。


她早早地辞退掉了自己的工作,专心来培养郑爽,而我们所以为的幼年时对梦想的追寻,其实不过只是在父母的期望下毫无目的地奔跑。


在母亲的安排下,郑爽学习钢琴、练习跳舞,并在12岁那年,只身一人从沈阳来到千里之外的成都,在寄宿制的学校学舞蹈。


至于为什么要学舞蹈,母亲的回答是,因为在那个章子怡正火的年代里,学了舞蹈才有可能红。



不难发现,尽管郑爽的童年是踏实的、努力的,可努力的终点却是由父母粗暴地安排,而这样的安排是难以去忤逆的,因为她背负着父母沉甸甸的期望和不甘。


心理学认为,人生被过分规划的孩子,在成年时他的自我同一性往往是早闭的。


自我同一性,也叫自我认同,在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1968)的理论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务。

当一个人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也就意味着Ta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Shaffer & Kipp, 2013)。


Marcia(1980)认为,同一性是一种自我结构——驱力、能力、信仰和个人历史的一种内部的、自我建构的和动态的组织。


这种结构发展得越好,个体越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与他人的相似性,在将来的生活中清晰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其中,“探索”和“承诺”是同一性构建过程中的两个变量。


探索”是指个体在同一性发展过程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这时个体需要考虑多个选择,以便做出有意义的抉择。(我想要做什么?)


承诺”指个体对于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做出的精力、毅力和时间等方面的个人投入。(我付出了多少?)



有低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称为同一性早闭者(identity foreclosure),这类个体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探索,但却作出了承诺,这种投入基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议,他们接受了权威人物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同一性。


他们最大的特点,便是对权威的服从和尊敬。虽然他们看似对于自己想追求的事情十分坚定,但他们的这份坚定又是十分脆弱的。


一旦可能面临失败或者他人(尤其是权威)的负面评价,他们很容易就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他们对自己的认知,或者努力的方向,几乎从来就不是从自身出发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对于投入十余载的事业,在经受过“演技差”、“烂片王”的质疑后,郑爽可以退避得如此彻底,因为她对于演艺事业的自我认同感是很低的。


而在当年和张翰谈恋爱、正值事业发展期时,她也会选择抛下大量的工作。她坚决不拍有拥抱接吻的戏、参加活动,必须和张翰一起,如果张翰临时行程有变,郑爽也会跟着毁约、失踪,甚至在横店里给张翰洗衣做饭,甘愿做他的贴身助理。



我们可以发现,哪怕在演艺事业如日中天的郑爽,在心里也有了比演戏更重要的追寻。


郑爽的个性也是分裂而矛盾的。


她仿佛是个双面体,一边是讨好,一边是叛逆;一面是光芒万丈,一面是阴郁自卑;一边是觉得自己处处低人一等,一边是不允许任何人忤逆自己。


她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自己不好看,和张翰相恋时,还因为长相自卑悄悄地去整容。为了更好地上镜,郑爽拼命减肥,连续15天不吃饭,只喝水,吃水果,后来绝食减肥的她,一度瘦成了纸片人,她曾在节目中崩溃大哭:


我要是成为了一个大胖子,谁还会喜欢我?



从这一面向看,郑爽是自卑的、习惯于讨好的。


这与其童年经历也有关系,在《旋风孝子》中,郑爽就曾透露,“11岁就被父母送往四川学习舞蹈,独自一人在外,心事只能自己藏着、消化。


更糟糕的是,在离开了父母的庇护后,郑爽首次尝到了被欺负的滋味,那个时候的小爽被同学当成“东北乡巴佬”歧视,而懂事的她只能把心事倾诉到日记本上。


爽爸就曾透露:“(郑爽)每天的日记写的非常详细,几元钱买双袜子都会写的清清楚楚。”



这样缺乏支持、庇护的童年经历,使得郑爽的内心需要不能够很好地得到回应,进而陷入了“情感真空”状态,在“情感真空”当中,郑爽只能将自己封闭,把自己交给日记本,并逐渐产生了只有我懂我自己,只有我才能保护好自己的信念。



而这个时候,在自卑之余,另一个面向的人格在悄然发展。


这便是“脆弱型自恋者”。


心理学认为,当脆弱和自卑到了极点,人会通过发展自恋的方式来避免创伤和焦虑。


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的婴儿,如果过早并过多的体验到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会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这便促使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萌发。


而除了过度膨胀的自我、缺乏同理心以及把自己的一切看得太过重要以外,脆弱型自恋者永远在极端自卑与极端高傲之间摆荡,因为自恋的外壳下其实藏着的是脆弱的自尊心。


明白了“脆弱型自恋者”之后,我们似乎也可以理解郑爽分裂的个性中的另一个面向——叛逆、自我的部分。


对导演顶嘴


合作时,毫不顾及搭档任嘉伦的无措,

自顾自的地面对着墙壁念台词。


或是在《悟空传》的发布会上,

在其他主演都在谦让合照的c位时,

她一把占住了c位并开始摇头晃脑。


人们对于这样的郑爽的评价往往是一边倒地批评谩骂。有人说这是放飞自我,有人甚至说这是精神疾病。


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样与自卑截然相反的叛逆与乖张,本质上是在试图保护更深层次里那个恐惧又焦虑的小孩。



表演教练刘天池曾评价郑爽:

“面对外界环境,郑爽会分裂出一个飞扬的人格,这个飞扬的人格可以面对任何表扬与谩骂。而真实的她,害怕与人拥抱交往,遇事喜欢往后退。”



人往往要追求自洽,我们面对矛盾、分裂的个体时,往往会感到疑虑和不自在。但深入了解后,我们可以看到,那完全不自洽的举止和个性背后,是一以贯之渴望被保护的脆弱心灵。


我们需要更多心理能量去看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无谓的伤害和误解。


对于郑爽心里的那个小孩,她也许需要更多时间去成长和变得真正的坚强。



ps:本文没有为郑爽开脱的意思,对每个成年人来说,维护契约精神、遵守社交礼仪都是基本要求。本文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见郑爽一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供大家参考。


-END-


编辑 | ayede排版 | SAGE审核 | 水泽木兰图片 | loika_fanpost  百度  微博参考资料:

[1]知乎|郑爽与猫妹妹快手直播翻车事件最全梳理!

[2]简单心理|郑爽的“情绪战役”:挣扎着接纳自己

[3]Vista看天下|林妙可&郑爽:被父母绑架的人生,折磨观众更折磨自己

[4]周冲的影像声色|郑爽,你不是巨婴!

[5]第十放映室|「做自己」的郑爽真的有「自己」吗?

[6]船长梁晓玲|郑爽为什么这么谜?喜欢或讨厌,都有必要读懂她!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