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登陆成功的标志 | 诺曼底登陆:自由阵营与法西斯的关键对决(九)

齐树峰 齐说经史集
2024-09-05


第一章    1944年的盟军与德军

1.盟军选定总司令

2.人物:名将荟萃   

3.军力:悬殊的对比

 

第二章    登陆之前

1.战略轰炸:登陆的前提

2.情报战:欺骗与迷惑

3.登陆准备:盟军的训练与演习

4.反登陆:德军的准备

 

第三章    登陆

1.天气:登陆的决定性因素

2.空降兵:拉开登陆序幕

3.空军:持续的空中打击

4.地面部队:滩头的血战

 

第四章    登陆之后

1.隆美尔的反击

2.盟军的巩固与进展

 

3.攻克瑟堡:获得永久性港口

        为了确保人员和物资能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大陆,并给登陆大军提供充分、即时的补给,盟军早就需要一处永久性的港口。在“桑葚”人工港被大风暴损毁之后,夺取这样一处港口就显得更为迫切。而当前战区内的最佳港口是——瑟堡。

 

         瑟堡在法国人控制时就是一个防御能力很强的港口,德国人后来又对防御工事进行了改造,特别加强了对付从后方实施攻击的能力。此时在瑟堡防守的德军有3280mm炮连,20150mm炮连和大量的88mm75mm炮连。大多数火炮筑有严密防护的暗炮台;还有一些安装在旋转式的钢制炮塔内,它们不仅能对海射击,而且还能对内陆射击。

 


         615日之前,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含美军第1集团军与英军第2集团军)已在诺曼底正面80公里、纵深1319公里的区域内建立了一个连成一片的稳固登陆场。隆美尔则将主要精力投入建立新的防线,力图把盟军尽可能长时间的封在登陆场内,以免盟军突破防线后向纵深挺进。615日之后,蒙哥马利全力扩大他的登陆场。右翼布莱德雷的美第1集团军向圣马洛湾方向推进,左翼的英第2集团军向卡昂推进。

 

        618日,美军第7军的第9师在师长克莱吉少将的指挥下,推进至柯腾丁半岛的西岸,从南面切断了半岛上残余德军与其它德军部队的交通线。此时,半岛上的德军也意识到了瑟堡港对盟军的战略价值,因此虽陷入了重重包围,却仍然决心坚守此港,绝不让盟军轻易得到。

 

        负责攻打瑟堡的是柯林斯少将指挥的美国第7军。为了确保此役的成功,82101空降师也暂时划归柯林斯指挥,从而使第7军达到了6个整师的兵力。


 

       此时防守瑟堡的德军司令是施利本中将,他是德军709师的原师长。希特勒给他的最新命令是要将瑟堡及其近郊修筑成“固若金汤”的要塞,并可随时“击毙任何胆小畏战或开小差的官兵”。施利本在瑟堡城内大约有4万名守卫部队。为了执行希特勒的命令,施利本命令部队在瑟堡四周的崎岖地形上迅速设防——这样的地形对守军是极有价值的。

 

        美第7军军长柯林斯少将在逼近瑟堡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他根据德军的后撤速度推断,攻占瑟堡不需要盟军海军的舰炮支援。但在19日和20日两天,当第7军各师向北朝瑟堡扫荡前进时,却受阻于德军在瑟堡外围的坚固防线。该防线是由遍布于瑟堡东、西、南三面的一系列要塞工事构成的,凭第7军的火力根本无法实破这些防线。这时作为紧急措施,柯林斯要求舰炮支援。不幸的是,这时正处于大风暴的高潮,海军舰只根本无法出航。柯林斯得到的答复是,他的要求在625日才能得到满足。因此,虽然第7军麾下的6个师在622日时已经完成了对瑟堡的合围,但他们却不能发动进攻,而要等待海军的支援。

 

        此后两天中,美第7军麾下的第9师居左,第79师居中,第4师居右,在攻击位置上等待625日的到来后对瑟堡发动最后的突击。


        625日,海军火力支援编队就位。该编队是由美海军少将戴约指挥的,下辖美“内华达”号、“阿肯色”号、“得克萨斯”号战列舰,“昆西”号、“塔斯卡露莎”号重巡洋舰和英国“格拉斯哥”号、“企业”号巡洋舰,还有11艘驱逐舰。按照规定该编队应提供远距离火力支援。但当戴约靠近海岸时,柯林斯要求将远距离火力支援改为近距离火力支援,因为他怕远距离火力支援会误伤他的部队。

 

       

    这样的要求违背了海军的作战原则,这项原则是:军舰不应将自己暴露在与自己的舰炮口径相当的敌岸炮面前。但是,为了尽快攻克瑟堡,戴约还是满足了陆军的要求。从25日中午12时到下午15时,舰队从海上对瑟堡的防御工事实施了猛烈炮击。在岸上火控小组的指示和美国海军“鱼狗”式飞机、英国皇家空军“喷火”式战斗机的空中校射下,海军舰炮极大地削弱了瑟堡的防御。

 

        戴约的海军火力支援编队也有一定的损失。当该编队在15时撤退时,在3艘战列舰和4艘巡洋舰中,除一艘没受伤外其余均被炮弹击中,11艘驱逐舰中则有3艘被击中。

 

        当然,这样的伤亡是值得的。大型军舰来自海上的炮击瓦解了施利本的抵抗意志,使他觉得任何的抵抗都将无济于事。625日,施利本从他的司令部中向希特勒发了如下的电报:“瑟堡的丧失已经迫在眉睫”。希特勒却通过隆美尔命令施利本“死守至最后一兵一卒”。施利本认为这是一道不切实际的命令,为了避免无谓的伤亡,他在烧毁了所有的文件和密码本后,于626日下午宣布投降。

 

        但施利本的投降并不意味着战斗的结束。由于他早已与麾下的许多部队失去了联络,再加上德军狂热分子的誓死顽抗,激烈的战斗仍旧在持续。甚至当626日美第4师和第79师突入市区后,战斗反而变得更为激烈了:每一条街道,甚至每一座楼房都经过了激烈地争夺。军火库的德军坚持到627日,外部防波堤碉堡内的德军坚持到了628日。美军在巷战中付出了沉重代价,约2500人阵亡,13500人负伤。

 


        直到71日,柯腾丁半岛顶端零散的抵抗才被完全肃清。

 

        瑟堡港的迅速陷落,对德军统帅部是沉重的打击。

 

        当然,盟军得到的是一个遭到了严重破坏的港口:地面建筑成了一片残垣断壁,所有的船坞均被炸毁,所有的商船都被凿沉在港口内。而且,港口内有大量水雷。


        盟军的打捞队和水雷组在清理港口时,表现地非常勇敢。到716日的时候,瑟堡港已可以部分地使用了。

 

        另外,瑟堡港的攻占,使法国民众对盟军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刚登陆时,盟军士兵们惊讶地发现,法国民众对于来解放他们的盟军是相当冷淡的,远没有想象中的热烈。从诺曼底人的观点来看,由于德国依赖当地的农产品,所以十分善待当地的居民,法国人在德国的统治下感到比较富足。而盟军的到来,意味着战争再起。而在战争期间,他们的亲人可能丧生,他们的家园可能被毁,他们的农田可能荒芜。因此,他们一点也不欢迎盟军。而瑟堡港的攻占,预示着战争最惨痛的阶段已过去,盟军已站稳脚跟,且必然会在法国长期待下去。这使得他们对此时的盟军表现出了迥异于以前的友善和热情。

 

4.攻克卡昂:诺曼底登陆成功的标志

        当盟军即将攻克瑟堡时,“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主管凯特尔元帅打电话给“西总”总司令伦德斯特元帅,问:“我们该怎么办?”伦德斯特怒气冲冲地回答道:“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停止战争,你们这帮蠢才,你们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

 

        194471日,在盟军彻底占领瑟堡的当日,伦德斯特被希特勒免职,表面的理由是“身体不适”,但真正的原因是他前两天说的那句话。另外,希特勒认为,伦德斯特对盟军登陆成功应负责任。代替伦德斯特的是克鲁格元帅。

 

        克鲁格接掌“西总”,对前线的形势有了详细了解后认为,德国已经毫无希望了。为了早日结束战争,避免德国跟随希特勒同进火葬场,克鲁格元帅私下里与反希特勒的军官们有了联系。他向这些军官们承诺,一旦希特勒被暗杀,他将支持反纳粹统治的政变。

 

        在向瑟堡进行大规模突击时,诺曼底的盟军已建立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战线,并在这条战线的中部向南突进了近30公里。以英国为基地的盟军飞机则切断了诺曼底登陆场与法国其它地区的联系,使得从内地调来的德军只能在夜间以小分队的形式向前开进。这使得登陆后的盟军一直没有遇到真正有效率的反击。

 

        到7月4日,盟军已将近96万名官兵、65万吨补给物资和18万台车辆输送上岸。这与守军的兵力形成二比一的优势,与守军的坦克和火炮形成三比一的优势。西线突破的时刻已经来到了。

 

        7月中旬,向圣洛方向进攻的美军占领了圣洛城。

 


        英国第2集团军负责收复卡昂,吃尽了老对头隆美尔的苦头,一路进展缓慢。最后盟军只好利用空中优势把卡昂炸成了一片废墟。718日,英军终于攻占了卡昂城。到了这一天,盟军已在西欧大陆上建立起了从卡昂延伸到圣洛的稳固战线。至此,诺曼底登陆成功,盟军也因此具备了收复西欧大陆的条件。

 

        66日到718日的这场诺曼底登陆战斗中,德军伤亡11.6万人,盟军伤亡近12万人。



相关文章,点击阅读:


诺曼底登陆:自由阵营与法西斯的关键对决(一)

诺曼底登陆:自由阵营与法西斯的关键对决(二)

诺曼底登陆:自由阵营与法西斯的关键对决(三) | 悬殊的军力对比

战略轰炸与情报战 | 诺曼底登陆:自由阵营与法西斯的关键对决(四)

登陆与反登陆准备 | 诺曼底登陆:自由阵营与法西斯的关键对决(五)

空降兵成登陆先锋 | 诺曼底登陆:自由阵营与法西斯的关键对决(六)

滩头的血战 | 诺曼底登陆:自由阵营与法西斯的关键对决(七)

希特勒的反击 | 诺曼底登陆:自由阵营与法西斯的关键对决(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齐说经史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